教师沙龙活动 |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第23次教师午餐会顺利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9-20
本网讯(通讯员梁浩、张广、倪韶轩)9月19日中午,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第23次教师午餐研讨会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午餐会由外国哲学教研室刘任翔副教授作题为“试论三种横向深度”的主题汇报,由郝长墀教授担任主持人,学院近20名老师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报告伊始,刘任翔老师对报告题目作概念疏解,提出“深度”既要能容纳“纵向深度”又要能容纳“横向深度”。传统哲学给予人们在纵向深度的意义源泉,然而在当下的意义危机中,我们面临着大至文化信仰、小至个人学术历程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优先于任何同一性。只有在承认差异优先的前提下,才能设想同一性的形成。
刘任翔老师先探讨了“纵向深度”的过时和“深度”的操作性定义。尼采的“上帝之死”(即所有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意味着种种同一性的意义源泉在走向衰落,相应地出现了诸如“扁平时代”“单调工作”“消磨时间”等对现代性的批评。人们仍然在寻找纵向深度,并试图引回各种意义的同一性原则。但如果仅以纵向的同一性原则实现生活的意义和看待生命之间的横向联系,就无法发现每个独特生命的内在创造性。基于此,刘老师指出事物的内在生命或内在发展使得它们拥有了自己的时间性深度,即“横向深度”。
刘任翔老师随后就三种“横向深度”深入诠释。第一种横向深度是“褶子”。事物在与我们最初相遇时仿佛被团成一团,并非完全展开。作为整体,事物依其彻底的有限性自我折叠,以横向方式展开自身。如此展开的种种环节都是新的,没有被预先规定,但会被回溯性地把握为“已经折叠在此”。事物或事件的这些横向地向我们展现的环节可被称为差异。
第二种横向深度是“逃逸线”。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被重新把握为理念性的存在,与一切现实事物相异质。于是,现实的差异的生产方式就不是对某个“原本”的模仿,而是力图以“不一样”(以独特的形式重新诠释)的方式与绝对相关联。绝对如同不可见的黑洞,而可见的差异创造是在黑洞的力场影响下持久创新的“逃逸线”。在这种差异化(而非追求同一原则)的过程中,生命永远有可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世界的新维度。
第三种横向深度是“回响”。在现实的伦理共同体中,差异成为差异离不开对照性的背景,而背景不能仅由创造差异的生命自己提供,而首先要由与之具有时间差、节奏差的他者来承认或见证。而要让所有生命见证彼此所创造的差异,首先需要复数性的场域,即阿伦特所称的“公共”,它既无法还原为唯我论的世界,也无法还原为超个体的统一基底。被创造出的差异在不同的他者的见证中回响,从而不断增殖。
讨论三种横向深度究竟导向怎样的价值?第一重横向深度提示我们在面对有意义的事物时持有耐心,如同面对“褶子”一般,等待发生,跟随发生,以至沉浸其中而与其一同发生。第二重横向深度指向游牧性的自由:面对这似乎已然被填满的世界时,努力开辟新的维度,以“与之不一样”的方式重新回到世界,并为世界带来新的意义。第三重横向深度突显出友谊、原初亏欠和“我在”(availability)的价值,这些让我们能够在复数性场域中遇见真正的他者。刘老师希望,通过对三种横向深度的澄清,有助于在当下有限的存在者形成的复数性共同体中为上述重要价值辩护。
在刘任翔老师精彩的汇报后,郝长墀、廖璨璨、黄超、王斌范四位老师分别就刘任翔老师的汇报内容发表了见解,并从多角度展开讨论。大家围绕如何用多元例证解读第一种“横向深度”所表达的“无限”含义,三种“横向深度”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推进关系,“横向深度”模型前提中承认差异的基底是“无限”还是“空无”,是否要强调“差异性先于同一性”及其在排他性和时间尺度上复归“纵向深度”的隐患、比较哲学视域下“横向深度”议题的哲学性和深刻性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刘任翔老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回应。至此,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第23次教师午餐会在愉悦的交流气氛和思想的交锋中圆满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