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与学的革命:培养小组系列访谈之二】深耕二十一载取佳绩,历经四大阶段再辉煌:现代哲学国际班的历史与发展——访葛四友老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3-31

编者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在长达近10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抓住本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坚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凝练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哲学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强基计划,心理学专业于2021年初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鉴于哲学专业细分出多个专业方向(哲学基地班、现代哲学国际班、宗教学班以及2020年开始招生的强基班)的现状,学院于2020年底开启了“培养小组制度”,由专业教师(含外教)组合成多个培养小组,负责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或修订已有的培养方案,凝练各个班级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等。此次邀请的四位被访谈者,都是各个培养小组的组长或主要协调人,他们将向我们讲述这些专业方向的历史、培养特色以及未来改革的方向。


本网讯(通讯员 李忠泽 )现代哲学国际班的前身是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2005年,为加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更名为“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2009年,为了更深层次地学习借鉴国外哲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长处,学院进一步改革比较哲学班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将“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更名为“现代哲学国际班”。葛四友老师自从2020年转入学院以来,始终致力于现代哲学国际班的人才培养。作为国际班培养小组的协调人,他也是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主要推动者。

李忠泽:葛老师,您好!自2000年开始,国际班到现在已经有将近21年的发展历史了,您可以讲解一下国际班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吗?

葛老师:实际上,我觉得武大的哲学教育,应该说在全国都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武大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的国际班,可以说是多种因素机缘巧合促成的。

在2000年,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创办了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我们现在的李勇副院长,就是中西比较试验班的第一届的学生。当时国内的教材是很陈旧的,而我们当时的培养方式是读原典和英文教材,可以说我们在哲学教育上是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的。这是国际班发展的第一阶段;到了2005年的时候,这个班改名比较哲学国际班,因为学校想这个班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且逐渐开始注意引入英美现代哲学的一些课程,“国际班”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而且当时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将课程进行了分层。这是国际班发展的第二阶段;2009、2010年开始,是国际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那时朱志方院长把程炼老师从北大请来了,承诺可以让程炼老师根据自己的理念创办一个班,那个时候主要是程炼和徐明老师主持国际班的发展。

实际上,程炼老师提倡的教学模式其实不分中西,只分好哲学和坏哲学。好哲学有三个标准:第一是以逻辑打底,强调论证;第二是强调表达的清晰,不玩虚的;第三个是以一阶哲学问题为导向。以一阶问题为导向的意思是,我们关注的是那些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去评估各个哲学家对问题的解答是好是坏。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是问题研究,而不是人物研究与哲学史研究。

当时程炼老师和徐明老师对国际班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摸索,提出了以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为主的4大核心基础课程;在2013年,提出了培养的8大模块。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不足,所以当时师资问题的解决,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程炼老师与徐明老师两个人的巨大的个人牺牲为前提的。两位老师在总共10年的教学生涯中大概一共上了4000个课时,也就是一个人2000个课时左右。

2020年是国际班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因为现在我们有很多培养班,并且学院的老师更多了,伴随着去年院系班子的调整,李佃来院长、李志副院长和其他老师商量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以培养小组的模式,形成一种“各有特色、全面发展”的理念,各个老师也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理念分班级进行培养,大致形成了国学班、宗教班、国际班、博睿班等班级。现代哲学国际班这个时候不再是以前那样以课程体系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实体班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模式下,班级的归属感会强一些。同时,国际班发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我们的宣传会做得更到位,由此希望能够招到更多合适的学生。我们还争取进入高中宣传,让高中生就知道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有这么一个现代哲学国际班,知道他们是否合适国际班,到这个班是否有价值等。这个大概就是国际班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的情况。

李忠泽谢谢葛老师对国际班历史和办学理念的讲解。从国际班的发展历史来看,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十六届的毕业生从国际班毕业了,他们本科毕业后去了哪些地方呢?

葛老师:我个人觉得,在全国范围内,国际班应该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这是一个总体性的概括。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个很简单的指标,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注:“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指学生毕业后在国内外继续读本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像是在中西比较试验班,基本上大半的学生都是到国内外的名校去进修的,而且有不少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了国内的知名学者与教授,比如说现在院里的李勇副院长、浙江大学的李忠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武云老师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孙骞谦老师等;院里的叶茹老师与上海纽约大学的滕璐老师都是05级的学生,毕业后都去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拿到了哲学博士。

从近一些的数据来看,自从程炼老师接手国际班,到现在一共毕业了7届学生,总共69人。这69个人里面大概有50个人左右是读了国内外的硕士,同时我们发现国际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我们差不多连续每年都有学生能够进入到英美的哲学系去读博士。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素质水平是持续稳定的,这就说明这套培养模式在根本上是成功的,是能够达到英美的高水平的哲学系本科生的质量,这个在国内是很难得的。

当然,我觉得我们这种哲学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仅能够引导我们的学生到哲学研究里面。因为我们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们四种基本能力的发展,这四种能力是可以帮助学生们进入很多领域的。这四种能力分别是沟通表达的能力,或称概括与提炼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个人的想象力、外语能力。我认为,在现在的国际班,但凡你在这里真正是认真学了的话,你出去干任何工作都没有问题。当然,我们希望有部分学生是去从事哲学方面的工作的。同时,有部分学生选择从事非哲学的工作,我们也是认可的,这就是哲学的开放性。

李忠泽:嗯,是的,哲学的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听说国际班之后的培养方案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动,请问新的培养方案和之前的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呢?新的培养方案具有哪些优势呢?

葛老师如果从精神上讲,培养方案是没有变化的。但是从细节上讲,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现在有了实体班,并且我们的老师更多了,我们开课会更规范了。另外还有一个变化:我们的模块更加清晰了。现在,我们会增加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里面,我们考虑如何与其他的哲学传统结合,比如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分析的美学、分析的现象学等等。如果有足够多的同学愿意学习某一门的话,我们可以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来讲述。

此外,我们还会做一件事:我们会做一个选课手册、一个选课的课题库,帮助学生更清楚地决定现在、以后应该去学什么。而且,我们以后专门会有老师专门跟学生进行沟通。比如说,学生有任何困惑,都可以到我这里来咨询,我们以后会使沟通交流这件事常态化。

同时,之前我们听取了一大半国际班同学的意见,现在我们觉得,在你们刚刚到国际班的那一年,也就是大二的时候,我们希望课程主要由中国的老师来上。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需要完成一个思维的转变。就是说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外籍教师开的课程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他们不知道中国学生的困惑在哪里。或者说外籍教师觉得很简单的地方,我们反而不容易理解。大概中国的老师,在这个方面具有更好的理解。所以我们考虑,越前面的课程,中方的老师越多;越到后面的课程,外籍老师会更多一些。

李忠泽:谢谢葛老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国际班的师资力量是怎样的呢?

葛老师:首先要说明的是,国际班是依托于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院的师资其实就是国际班的师资。从全国范围来说,哲学院的师资是很强的。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现代哲学国际班,我们也需要找一些有特色的方面进行说明。

我们现在大概有六七个外籍教师。有牛津毕业的,有圣母大学毕业的,等等。这些外籍教师大概会给我们提供一半的课程;那么还有一半的课程是由中方老师来提供,其中里面大多数都是拥有海外留洋博士学历的;仅剩的几个老师,比如说我、潘磊,还有李巍,我们没有海外留洋的博士学位,但是基本上至少都有一两年的海外留学经历和访学经历。当然,老师的数目目前是暂定的,不是不变化的。比如说,我们可能还会从院里吸纳更多的师资力量,如果学生觉得有必要的话。如果仅就目前的核心课程来说,我们现在大概暂定了将近20位老师。

另外我觉得,师资力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上课的方式。就是我们现在的课程是全过程性评价。什么意思呢?我们提倡从知识点的教授转为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必须要求有参与,所以学生一定要全程参与每一堂课。就像程炼老师说的,学生的能力是靠改作业改出来的。不做作业、不做课堂报告、不去写作论辩、不去写课后的论文,你的能力就很难提高。基本上我们所有的核心课程都要求过程性评价,没有一门课程是期末一个考试或是交一个论文就完事了。所以说,我觉得师资是一个方面,但更关键的是,这个师资是怎么用的。再好的课程体系、再好的老师,如果不好好用,不对学生有认真的付出的话,我觉得终究都是一场空。

(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