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弘毅学堂师生赴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进行教学考察与学术交流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7-08

 本网讯(通讯员蔡文雅朱偲睿)2021年7月1日至4日,beat365官网贺念、王咏诗老师以及兼职辅导员史云龙老师带领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弘毅学堂师生一行32人赴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开展为期4天的学术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武大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和弘毅学堂结伴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学术交流活动。

7月2日,抵达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东门,受到了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辅导员蒋雨语老师和学生代表的热情接待。在双方简短介绍后,复旦哲院师生带领武大考察团参观了美丽的复旦校园。两校师生在谈笑中,一路参观了光华楼、光华草坪、图书馆、各大教学楼与欧洲、美国、日本研究中心、毛主席像以及校史馆。复旦师生重点介绍了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任老校长在民族存亡之际担起“教育强国”的重任,艰难创办、建设复旦大学的峥嵘历史。

 

武大考察团与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师生首先在光华楼前合影

7月2日下午,本次交流活动正式开始。交流活动一共分为三个部分:老师座谈会、学生交流会和师生报告会。

在第一部分活动中,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贺念、王咏诗老师与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耿昭华副书记、王新生副院长、院长助理徐波老师在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双方老师介绍了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复旦大学两校哲学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落实教育部对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交换了意见。负责本科生教学的王新生副院长和院长助理徐波老师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的荣誉课程体系,以及它在实施过程中对拔尖计划和强基计划的同学们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第二部分的活动中,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辅导员蒋雨语老师、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实习辅导员史云龙老师、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学生代表、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学生代表参与了本次交流。

复旦大学19级哲学班长范俊翔向大家介绍了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培养方案。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就科学哲学、实践实习、生活趣闻等开展了对话,氛围轻松愉快。

第三部分的师生报告会是本次交流活动的重点。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耿昭华副书记主持了报告会。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副院长王新生教授、院长助理徐波副教授、中国价值哲学会长副会长、武大校友冯平教授以及青年学者王维嘉老师分别为在场的武大考察团以及复旦哲院全体师生分别作了报告。

王新生副院长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的实施情况。他指出,复旦大学强基计划具有个性化、学术化、国际化的特点。复旦大学将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融合,在本身全校性的通识教育体系的基石上,在尊重学生兴趣与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成为拔尖人才;哲学强基计划同样分哲学、国学、宗教等小方向;强基计划的学生能百分百申请到学校的科研资助项目,加强科研训练,学院也有其他的科研资助;教师全部拥有海外学习的经历,教师团队语言储备丰富,同时有许多全职外籍教师。王副院长还分享了强基计划的就业前景和丰富的课余生活。

徐波老师则介绍了复旦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本科生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他重点讲解了复旦大学的两种极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即“2+X”方案和荣誉课程。他将这两种方案与传统的双学位、辅修学士学位进行了比较,讲解了它们在课程方向、课程难度、学分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并指出,这两种模块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设计,满足学习能力、兴趣不同的各类学生的需求,极大提高了培养方案的自由程度。在横向方面,“2+X”可以满足同学们多学科的扩展性学习;在纵向方面,“2+X”可以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效果,从而完成拔尖计划与强基计划的培养要求。最后,徐波老师谈及学生普遍关心的保研问题和转系问题,表示绝大部分同学最终能够进入自己满意的环境。

冯平老师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哲学能带给我们什么、如何学哲学、理解哲学的钥匙。首先,冯老师指出,哲学能带给我们洞彻现实的犀利目光、面对现实残酷的勇气和构建意义世界的能力。这三者之间的张力很大,但是真正的哲学却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尽量尝试包容三者。其次,哲学的工作方式是批判和构建,从而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哲学不是背诵教条,而是通过批判展现出丰富的可能性世界,同时更要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起稳固的体系。最后,她提出,苏格拉底的三个比喻是我们理解哲学的钥匙。哲学是牛虻,发现并指出缺陷;哲学是助产士,帮助别人顺利且尽量无痛地接生其思想;哲学是电鳐,为人们打开可能世界、激起思想风暴。冯平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当年毕业之后差一点就成为珞珈山老师的经历,如今可以借此机会为远道而来的武大学子讲课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王维嘉老师做了“康德论美与自由和谐”的报告。康德认为对美的判断是感性的,是依赖于情感而非概念的,当运用后者而思维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美而是一种完善性。王老师认为,康德提出“美在于形式”中的“形式”指的就是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比如一段和弦中音与音之间的关系。“自由和谐”指的是就是一种美感,它是感性的,即不是用概念去规定,而是用想象力去自由发挥。美并不是且不能够用概念去统摄形象,但同时,形象互相之间仿佛有一种协调,于是我们徘徊在一种“试图”去找到统摄这种协调的概念,但又无法找到的自由状态中。王老师还讲述了康德如何论美的主观普遍性,并运用康德美学知识分析了“审美疲劳”等问题。

此外,老师和同学们还就如何构建意义世界、现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美的主观普遍性、美的无利害与有用性、康德美学与生活美学关系问题等诸多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本次交流活动在武大和复旦学子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 图片:朱偲睿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