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日报】贵阳孔学堂迎来第100场国学公益讲座 著名教授郭齐勇讲解新儒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3-12-09
郭齐勇做客孔学堂。
12月7日上午,贵阳孔学堂迎来了第100场国学公益讲座。讲座嘉宾为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国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勇教授,他引经据典,为现场300多位听众纵论了“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人物及贡献”。
新儒学的产生:中西文明碰撞的产物
郭齐勇认为,新儒学的“新”在于引西学入儒。他说,新儒学发源初期是一种小的思潮,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一部分。近现代时期,中国社会危机频现,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着华夏文明,一部分学者开始反思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主张吸收西方先进理念重审传统儒学,为中华文明于“花果飘零”之际“再植灵根”。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儒学逐渐发展起来,郭齐勇把其间经过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新儒学,其后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为改革开放后返输大陆的海外新儒学。
郭齐勇将与之相对应的人物归纳为“三代四群十六人”。第一代前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第一代后一群:冯友兰、贺鳞、钱穆、方东美;第二代群体: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群体:蔡仁厚、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接着按时间顺序,郭齐勇将这些学人的思想、著述、生平活动一一梳理,清晰展现了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新儒学讨论的问题:重思现代社会 促进中西对话
“现当代新儒学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全人类及其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郭齐勇介绍,新儒学的论域和问题意识包括诸多方面,其一,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二元对立的模式,新儒学反思现代性,并重新思考东亚精神文明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其次,新儒学主张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对话。郭齐勇认为,儒家价值契合当下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中的多项议题,可与现代民主、自由主义之间相交流的内容很多。他主张,这种交流与对话有助于民间儒学的形成,并推动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他说:“儒学有草根性,有生命力,开放的新儒家学者,当与各种宗教思想、文明形态对话,并在体制内外利用一切机缘重建儒学,而且要特别重视民间教育。”
建言国学教育: 关键在于小时候、课堂外
讲座结束时,针对观众提问,郭齐勇谈到了他对国学教育的看法。“小时候3到13岁记忆力最好,那个时候不懂没事,先记下来等以后反哺。”他说,大师们的“童子功”打得扎实,幼学对于国学研究很重要,之前列举的这些大师都是从小学、文字学开始,一步步把基础打扎实,当今学人的基础不可能像他们那么好了。
他不主张针对国学开展像英语一样过级考试的做法。他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并建议,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国学兴趣,也可以借助孔学堂这样的社会场所普及知识。“学校、社会、家庭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孩子们从中吸收做人处事的精华。”郭齐勇说,儒学是“生命之学”,一个学好了儒学的个人、家庭及社会必是幸福的。
人物名片
郭齐勇,湖北武汉人,1947年生。现为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有《中国儒学之精神》、《熊十力哲学研究》、《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等。
本报记者 向策 / 文 刘辉 / 图
(来源:贵阳日报 2013年12月8日)http://epaper.gywb.cn/gyrb/html/2013-12/08/content_367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