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信息  >  正文

丹柯炬,燃心授:回憶業師蕭漢明教授四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12-08

丁 四 新

七十大壽,乃孔子心遊矩内、從其所欲之歲。憶及蕭、唐、李三先生的七秩壽慶會,其簡樸之風景如在昨昔,如在眼前。不想,白駒過隙,十五年韶光轉瞬即逝,而作爲三先生年齒最長的弟子、業師蕭漢明教授亦已追至七秩大壽矣!面對這薪火相傳、慧命相續的師道丹柯,晚生側身天地之間,蹢躅躊躇,感喟良久,一時難以揮毫落紙云云。

一、機緣與接引。我初遇蕭師的機緣,得自師祖蕭老先生的批示。大約本科三年級下學期末,我打算報考外校中國哲學專業的研究生。事先,書投三家,約摸九月下旬,我最先收到了蕭師的復函。這一往一來,從此就確立了我投考武大的機緣。信當初是寄呈蕭師祖的,蕭、李二位老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史》正是鄙等在大學本科所用的教材。不過,其時師祖克己授炬,已將碩士生交由蕭師等來指導了。我的求緣信經師祖的批示,轉交蕭師回復——需要特别説明的是,在與蕭師首次見面之前,我一直誤以爲他們二人乃父子關係呢!就這樣,我與蕭師不期而遇地建立了終生的師弟因緣,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考研過後,錄取之前,我總共見過蕭師二面。第一面是在其府上。春季開學前,我順便拜謁了蕭師。第二次則是在面試上。家貧,無以爲束脩。兩次見面皆以野容直心相抵,舉止辭氣樸實率真,少了文明人的宛曲和計較。當時共有四位考生總分過綫(其他三位是武大應屆和往屆生),蕭師最終擇取了我。後來,據開素師姐的説法,在第一次見面之後,蕭師其實已作了裁決。在隨後讀研的日子裏,我對於拔取之事雖然懷揣了一點感激之情,然而老實說那並不濃烈,也可以說很淡薄。其時,我依舊天機自動,沒有將“感激”作爲一個生活的基本原則來存想和鼓搗。依今日的環境和俗眼來看,這是我笨的地方,也是蕭師迂腐的地方。近些年來,每憶及此事,除了感恩意識日見增長之外,也常以此初心自砭、自省。現在,時代不同了,少年老成、口堯而桀行之徒習見。反躬自問,我時時效法蕭師以自律自檢。

二、交往與人格。蕭師既是我學問上的接引人,也是鄙等在人格修養上的楷模之一。我與蕭師的交往長達十六年,可謂熟悉矣,然而直到最近讀了蔣師叔(諱國保)回憶文章之後,纔非常震驚地知道,原來他的大兒子蕭剛是在蕭師讀研期間即已罹患重症,拖延十餘年後纔永别斯世的。可他卻從未在我等門人小子面前講明此事!十餘年來,我一直以爲蕭剛師弟是在患上絕症二三年後即棄親不養的!今天想來,深感慚愧。當然,由此也足見蕭師韌力内葆之深厚!“記得就在他寫畢業論文(《船山易學研究》雛形)時,他的長子得重病連續兩次動大手術,爲了照顧孩子又不影響做論文,他每天總是帶着書擦黑回家,清晨返校,常常要在路上奔波三個多小時。”每讀及蔣師叔寫的這段文字,我不禁心頭酸楚,潸然淚下。在局外人看來,蕭師的豁達、超然,寬容和大度,乃是渾然天成;然而,在了解其生命之艱辛的人看來,則完全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乃是一種受到環境加倍的摧迫和自我磨練的結果。

“參也魯”。在與師友的交往中,我一直表現得很遲鈍。蕭師也從不因此就用工具理性的眼光來開導我、呵責我,乃至琢磨我。這是我需要特别多加感謝的地方。與僕鄙不同,蕭師善與人交流,和豫通悅而與物爲春。我向他請益學問和事理,言辭大抵直率,或議或譏,天機自張,而他的反應卻很從容、淡泊:同樣達到教導的目的,他卻循循善誘,“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蕭師居住在武大圖書館左側的一套舊房子(現已隳拆,規劃爲圖書館的擴建部分)裏,我在那兒曾多次遇到本科生來訪,與蕭師問答課業,或譏評世風時政,關切民生。師生之間其樂融融。不過,蕭師雖具有如此高超的接人本領,亦具備一些從政的基礎資源,然而他早已厭棄宦場和學界的權謀遊戲。“與接爲搆,日以心鬥”。學界亦是一大江湖和名利場,他雖早已看清,然而不敢輕棄孔門成德之教,從而穿踰其間,去撈取自我虛樹的資本。他在世俗的名利方面克己甚嚴,在日常交往上刻意保持低調和平淡,卻試圖在學術上做出一些真實的成績。這是他的壓根心願。這種理想主義(相對于時人而言)的學人情結,正是蕭師在艱難困苦的日子裏還能夠安然度過難關,而較爲忠實、本分地在學術道路上彳亍獨行的原因。

蕭師是我等門人小子的良師益友。老友羅熾教授曾把他比作陶淵明來形容,一曰“卌載人前無冠戴,千年身後有書丘”,二曰“歸去來兮何所憾,黌門菊燦柳風柔”。根據我的切身經驗,這比較符合蕭師的爲人,是頗爲貼切的詩性描繪和概括。

三、教法與入門。蕭師對待學問的勤懇態度,蔣師叔的文章有很好的敍述。按照蕭師自己的説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參見《周易參同契研究》扉頁蕭師、師母合影照下的題詞),他實以孔子之教爲座右銘,虔誠地作爲自己的學問追求境界。在研究中,他最注重對第一手資料的研讀和梳理。對於一些僅依據第二手資料即寫作文章而去博取浮名的人,蕭師頗不以爲然。據根友師的說法,蕭師主張做學問不趕熱潮,不當學問上的二傳手。這和我切身所感的印象非常吻合一致。我在明確錄取爲武大中哲的研究生後,不等秋季報到,蕭師即命我細讀龔自珍的書,並以龔氏的陰陽五行觀爲題準備寫一篇論文。當時受教,並無感覺,現在想來,他很認真。這是蕭師的特殊教法,根友師亦曾在文章中大加讚賞。在讀碩期間,郭師、李師、呂師等都曾親自操刀批閲了我的習作;寫得比較滿意的,他們就推薦出去發表。那時研究生少,的確千錘百煉,精雕細刻。現在的研究生培養,物質條件雖大有改善,然而執政者講求速成,廣種薄收,來自師資方面的呵護自然就少很多了。我曾與永寧兄細拉了這方面的家常,不禁憮然。

“板凳要坐十年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寫文章不能太隨便,學術論文都要從一點一滴的真實工夫中來。這些話令我受益匪淺。在蕭師那裏受教,總的看起來還比較順利。以後,又得到郭師等的大力栽培和提攜。如今雖然爲學有根,立業小有成就,然而捫心自問,離諸位恩師的期盼還相差甚遠!

四、師法與傳承。“詩言志”。師祖蕭先生晚年有一首代表作,讀來令人大爲感動,今不妨引之如下。《金縷曲——癸未歲杪,八十自省》:

耄耋休言壽。悵平生,韶光半擲,愧酬師友。蓬島迷茫泥路滑,自擇何須搔首。幸葆此童心無垢。桃李芬芳騰巨浪,更崢嶸,筆劍沖牛斗。少年遊,詩情茂。

星穹德律縈懷久。解連環,螺旋結構,樂章合奏。平等智觀儒佛道,偏賞蕾芽新秀。竚橋頭,承前啓後。歷史洄流多激漩,弄潮兒爭作擒龍首。丹柯炬,燃心授。

蕭先生在詞中對自己的一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有兩點是他老來深引以爲自豪,而因之可斷言沒有虛度此生的,其一“幸葆此童心無垢”,其二“丹柯炬,燃心授”。我近日曾與爲祥兄等在臺大校門旁的啤酒舘裏議及蕭先生,皆稱讚師祖做人有品,有風骨,非今日筲小、媚俗之徒可比。從臺北返回武昌後,我即將《火鳳凰吟》、《吹沙集》重又檢出來細看,得知我們的評議僅及膚表,其實師祖一生最爲看重的是“童心”的葆存問題,愈到晚年,這一生命本體意識就表現得愈加強烈和顯豁,而其本體工夫則做得愈加圓熟。我大爲感慨,老一輩學人在學術成績上出於師祖之右者或不止一二,然而在立德上——據拙陋所聞——則概無出其上者矣!由此而言,師祖蕭先生堪稱當今學林楷模。我曾受郭師之命爲蕭先生取信、發信五六年,後因身染惡疾而作别。在那段日子裏,我幾乎每周兩次服侍在側,然而彼時只見師祖形狀日漸衰老,卻未曾深體其含德保真、童心未泯的一面,實屬罪過!關於第二點,蕭先生一生共培養出了十餘位在業界頗有成就的弟子,分炬傳燈,碩果之丰之美,有目共睹,被傳爲儒林佳話。此無需鄙等贅言。總之,師祖蕭先生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業師,更是一位偉大的人師!

以師祖的這兩條“師法”或“心傳”來檢覈蕭師,弟子以爲他未違祖師意,而深得其作爲人師、業師之要旨,蕭師特時命不濟,善卷自隱而已。一代有一代的任務,任重而道遠。“丹柯炬,燃心授”,薪盡火傳,生生不息,而上下與天地同流也!

——己丑年十月十九日門人丁四新伏案於雄楚珞桂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