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学术信息:圣凡两重天——佛教哲学发微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9-28
主题:圣凡两重天——佛教哲学发微
——以四法印为中心
主讲:《法音》副主编、四川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陈星桥
时间:2017年9月29日下午2:30-4:30
地点: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大报告厅
报告提纲
导言
僧肇《物不迁论》四句偈: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
赵朴初居士:佛教是文化
不同纬度和面向认识与诠释“四法印”
四法印:1.“诸行无常”、2.“有漏皆苦”、
3.“诸法无我”、4.“涅槃寂静”
一、基本定义
关键词:“行”:运动、造作之万事万物
“漏”:于外境攀缘执着、造作之惑、业
“法”:“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泛指一切有为法。
“我”:唯一、不变、主宰之义
“涅槃”:不生不灭
诠释可能用到的名相(术语):
“真谛—俗谛”“世间—出世间”“空—有”“色—空”
“极微尘—无分刹那”“遮诠”“实相”“染-净”“戒定慧”
“无漏”“漏尽通”
二、宗教意涵(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
1.佛陀过去世曾“为半偈舍身”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2.四谛“苦、集、灭、道。”
3.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忧悲老死……”
4.五蕴“色受想行识”
5.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人无我”
三、教史演绎:
1.中观派(空宗):缘起性空——“法无我”(一乘实相印,龙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
2.瑜伽派(有宗):万法唯识(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
3.印度三期佛教的不同侧重:
小乘:以无常教义为中心,追求出世解脱为要务;
大乘:以缘起性空教义为中心,入世度生为要务;
金刚乘:以一乘真常为中心,全面宗教化、神秘化……
四、思想特色:
1.法印1:揭示了世间万象的普遍规律之一,以及众生生死痛苦的根源;激励人们寻求解脱,趣向涅槃;菩萨藉此积极进取,入世度生。
2.法印2:寓示众生佛性本自圆满具足,只因妄想执著,故有痛苦;表明佛教以究竟离苦得乐为宗旨(并不以“善恶”或“功罪”为标准)。
3.法印3:揭示了世间万象的普遍规律之一,表明没有第一因,不承认有造物主,表明佛教本质上属于无神论或泛神论;这也是佛教以包容、方便(法门无量)著称的根源。
4.法印4:昭示了佛教的终极关怀,寓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通过自我救赎,是可以成佛的,表明众生本质上是平等的;这也是佛教以智慧、慈悲、和平著称的根源。
五、哲学观察:
1.“轴心时代”:“终极关怀觉醒”“道德觉醒”的时代
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3.庄子:“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4.《庄子天下篇》:“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5.古希腊数学家芝诺:“飞矢不动”……
6.黑格尔“正反合”理论
六、科学傍证: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物质无限可分
3.“物质不灭”“能量守恒”
4.达尔文“进化论”
5.爱因斯坦“相对论”
6.“量子物理学”……
七、现实运用:
法印1:1.珍惜光阴;2.与时俱进;3.减损贪恋;4.追求真正的永恒。
法印2:1.体认自性本自圆满无缺,建立自信,避免让世法或他人定义自己;2.认清世间苦是绝对的,乐是相对的短暂的,从而超越苦乐。
法印3:1.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2.事物变化存在无限可能;3.万事万物间没有本质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皆可转换);4.对于业果接受它、认识它、处理它、放下它。
法印4:世间构建于二元对立,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才能获得解脱。认清真正的快乐是超越苦乐,最大的善是超越善恶,真正的静是非动非静,永恒的存在是不生不灭。
八、小结
四法印是佛法的核心教义,是佛教哲学的基石,总体来说具有普遍意义,也经得起现代科学的检视。同时,它既是佛法区分于其它宗教的“试金石”,也是藉以鉴别附佛外道和附佛邪教的“照妖镜”,值得认真的研究、用心的品味。由于它基于圣哲的内证境界,具有特殊的宗教属性,不是哲学思辨可以充分认识的,更不是凭借工具、重视量化验证的自然科学可以直接检视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不同纬度去认识和诠释它,何况它定义下的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