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应邀来beat365官网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8-31
本网讯(通讯员 刘思源)8月26-27日,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哲学行动视野”系列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应邀参加。
26日上午,杨教授做了会议主旨发言;下午又做了题为“人性化:人的存在及其历史走向”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吴根友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共有160余名听众参加。
杨教授认为,人的存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走向人性化的过程,它包含成就人性和合乎人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化潜在的人性为现实的人性,后者则肯定人有自身价值和内在尊严,并表现为人之目的、自由的不断实现,二者皆为历史过程。就其如何可能而言,既涉及个体努力、修为的过程又离不开社会实践过程的影响。
围绕“人性化”概念,杨教授从中西哲学的角度分别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他指出,无论是先秦的“人禽之辨”还是当代的“人机之辨”,都与“什么是人”这一问题相关联,人性不仅涉及善恶等道德品格,同时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也涉及更为宽泛的意义,如可能的发展方向、理想的存在形态等。随后,杨教授从潜能与应然的角度展开了具体分析。潜能意义上的人性以其发展趋向作为内容,包括知情意、道德上的善恶等内涵,只有通过后天的习和行才能获得现实内容;应然意义上的人性既是一种自我应当追求的理想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应当承认的存在形态,以“人是目的”、自由的能力为内容,人的自由品格意味着对外在强制的超越和对内在感性冲动的克服。
在阐明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之后,杨教授着重讨论了人性化的过程。他认为,人性虽然有它的初始形态,但这种形态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带有历史性的品格,无论是潜能意义上的人性还是应然意义上的人性,它们的内涵都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从过程的角度来说,人性的规定和人性化的过程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形态,而且需要体现于社会历史的具体变迁之中。他以民主、自由为例,指出民主、自由本来应当成为社会政治领域当中人性化实现的重要表征,但西方将其作为意识形态教条的做法导致了社会政治实际运行与人性化过程相互割裂的局面。此外,杨教授还剖析了民本与民主的关系,强调二者在现代社会相互结合的可能与必要性。在他看来,传统的大同理想、万物一体和现代社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性化,而就人性化的未来展望而言,则以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目标。杨教授认为,人性化的过程不仅关乎个体的努力,还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外在的规范和引导。基于此,他对自由主义的某些主张进行了批评,并告诫世人应当拒斥虚无主义,同时也要警惕权威主义。最后,杨教授从“成己成物”的角度指出,成就人性意味着内在的人性在现实中不断落实;另一方面,世界本身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合乎人性的要求,使人性化不断获得新的起点,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主旨报告结束后,杨国荣教授对吴根友教授及线上线下听众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
据悉,此次讲座为beat365官网“珞珈中国哲学讲坛:名家系列讲座”的首场,杨国荣教授的讲座内容是他新近的哲学思考,也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报告此一主题。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