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应邀为beat365官网师生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0-17
本网讯(通讯员 刘浩)10月14日下午,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在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振华楼B214报告厅做了题为“善意与诠释学宽容原则”的学术讲座。讲座由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副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礼银教授评议。院内外近100位师生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傅永军教授从多元社会冲突与争端的现实出发,阐述了宽容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傅教授提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如果要把宽容从一种精神上升为一条原则,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原则?
围绕这一问题,傅永军教授以“从宽容到诠释学‘宽容’”、“从宽容到善意”、“批评与回应”为线索,展开了讲座的正文内容。
首先,“宽容”(tolerance)这一概念起源于宗教战争时期,其内涵包括容忍异己、尊重和平等对待三个方面。自宗教战争时期起,宽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但它并非自足的应然价值观念,因为宽容在实践中面临如下二难:如果我们宽容不宽容的个人或团体,宽容就会因不宽容的存在而陷入自我瓦解;如果我们不宽容的个人或团体,则宽容就只是一条权宜之计而非普遍原则。这种二难显示出,“宽容”只是一个依存性概念,需要诉诸更高位阶的规范才能克服二难。这一高位阶规范不能是颁布禁令的直言命令,因为这与宽容所要求的自由相抵牾,而只能是通过话语论辩实现出来的共识。然而,进一步的追问暴露出这种高位阶规范的自身局限:第一,宽容关涉方能否基于自由立场就高阶规范达成共识是存疑的;第二,即使此高阶规范能够形成,它也只是界定宽容界限的历史性外部因素,可能随着宽容实践的变化而失去效力;第三,高阶规范不是先天规范,无法脱离经验限制,因而高阶规范的形成和嬗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面对这一困局,傅永军教授主张从理论或信念而非实践或行动的层面讨论“宽容实践如何可能?”,并称之为“宽容的‘元’问题”。从这一视域出发,宽容的先验根据被揭示为“宽容的诠释学话语”:善意理解,即相信有理性的人持守以理服人的信念,反对不加论证地压制他人,在相互理解中怀有善意。
其次,既然宽容必须在善意条件下才得以可能,诠释学的宽容原则实际上就是“善意原则”(the principle of charity)——“善意”一词抓住了诠释学所提倡的宽容精神的要义,将诠释学持守的有限性思维立场、致力“诠释求通”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出来。进一步,傅永军教授强调了善意原则中“善意”概念的核心特征——善意是一种信念,即相信为宽容而进入话语论辩过程的行动者是有理性的行动者,更是心怀善意的理性行动者。这一信念是一条没有经验根据的先验信念,是一种完全的前把握。基于这一核心特征,诠释学的宽容概念与日常意义上的宽容概念之间就有了明确的区分:日常意义上的宽容概念关涉于经验的宽容行动,表现为尊重和接受差异的合理存在;诠释学的宽容概念关涉宽容之根(元宽容),表现为相信理解应当是一种善意的理性理解。
最后,傅永军教授考察了对善意原则的两类批评,并对两类批评分别做出了回应。第一种批评来自德里达,他认为善意原则代表了一种在相互理解上追求绝对约束力的抽象、空洞的要求,一个规整着争执和误解的伦理要求,作为无条件的公理,它预设了意志作为其无条件的形式,也即预设了“意志形而上学”。就此而言,理解就是借助想象把他者变成自己的世界图像,善良意志实际上是一种“求强力的善良意志”。针对德里达的批评,傅永军教授做出了如下回应:诠释学的宽容原则不预设对立面,不以承认冲突的必然性为前提,强调出自善意而彼此敞开自身并期待因此获得对应的回报。诠释学宽容原则所强调的善意主要是对宽容行动者行动意志的要求,更多的是为了引起宽容行动者自身的自省。是故,诠释学的善意既无关于伦理学,不能被解释为一种道德要求,也不能被判定为意志形而上学之残骸,被解释为一种宰制行动者的森严规则。第二种批评则质疑对宽容的“元问题”考察是否有意义,因为相信命题P并不蕴涵接受命题P,也就是说,相信并不一定导致行动,由相信某种信念到将这种信念付诸行动,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故而“善意原则”不过表达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针对这种质疑,傅永军教授做出了两点回应。其一,作为一种先验考察,“善意原则”不免带有根据探究所有求的理想性。其二,理想探究的意义在于提供虽然现实中不存在,但能够指引现实的标准范型。善意原则使我们能够在理念层面应对宽容行动的二难问题,找到调适宽容信念与宽容行动的合适方式,最大限度缩短观念与行动之间的距离。
评议和互动环节中,杨礼银教授及在场同学就宽容价值的位阶、宽容与妥协和纵容的关系、诠释学的善意原则与戴维斯的善意原则的区别、哈贝马斯将宗教信仰自由限制在法律框架内是否违背宽容等问题与傅永军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讲座结束之际,贺念老师向傅永军教授表示感谢,并对整场讲座进行了简短而凝练的总结,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摄影:郭延超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