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北京大学王彦晶副教授做客“弘毅学堂学术论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1-02

本网讯(通讯员 石东浩)2019年12月27日至28日应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彦晶长聘副教授做客“弘毅学堂学术论坛”。 此次系列讲座有两场,由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弘毅学堂、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筹)主办。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程勇教授主持讲座。来自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弘毅学堂、计算机学院的师生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12月27日下午,王彦晶老师在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B107报告厅为大家带来弘毅学堂学术论坛第二十八期讲座—— “知识的逻辑:从哲学到人工智能“的讲座。

CY.jpg

讲座中,王彦晶老师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出发,简要描述了逻辑学的发展历程,逻辑学起源于哲学,成熟于数学,繁荣于计算机科学,在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法学、微观经济学等学科中有广泛应用。随后,王彦晶老师介绍了数理逻辑、计算机逻辑、哲学逻辑等现代逻辑的主要分支,并指出现代逻辑的不同分支虽然出发点和重心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哲学意味,都使用概念分析和数学工具进行技术研究形式系统、模型、语义以及证明系统的不同选择使得逻辑学成为一扇通往很多领域的大门。

在对知识逻辑的讨论中,王彦晶老师首先通过生动有趣的帽子游戏来说明知识推理的复杂性。王彦晶老师指出,知识逻辑主要研究知识及信念的推理及更新模式,它起源于哲学讨论,利用数学工具对相关概念进行形式化,进而刻画关于知识的推理模式,是哲学逻辑最具代表性及应用性的子领域。随后,王彦晶老师介绍了个体知识推理系统S5。系统S5解释了Moore悖论等直观上的悖论,同时也引发了对逻辑全知性、正负自省等哲学与技术交叉的问题的讨论。从个体知识过渡到群体知识,王彦晶老师介绍了分布式知识(distributed knowledge)和公共知识(common knowledge)。分布式知识借助互联网优势得以实现,而公共知识则更为复杂涉及到知识的变化问题。为了解释知识的变化,王彦晶老师通过模型方法分析泥孩谜题,进而说明看似无用的反复宣告无知可以得到新的公共知识。为了严格描述新信息导致的知识变化,王彦晶老师介绍了公开宣告逻辑(public announcement logic),并指出不是所有被宣告的都会变成公共知识。最后,王彦晶老师介绍了知识逻辑为知识论研究提供的启示,以及在理论计算机、博弈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

在互动环节,王彦晶老师与同学们就知识逻辑在计算机、博弈论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公共知识中“知道”的迭代,以及“让你以为(相信)你知道”的含义等问题展开讨论。

12月28日上午,王彦晶老师在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B214报告厅为大家带来 “Logic of Knowing How”(“知道如何”的逻辑)的讲座。

王彦晶老师讲到传统的知识逻辑主要关注用“知道如是”(know-that)来表达的知识的推理,而在自然语言中我们还可以用know-wh陈述关于知识的命题。常见的know-wh模态性有 “知道为何”(know-why)、“知道是否”(know-whether)、“知道如何”(know-how)等。人们通常使用命题模态逻辑讨论“知道如是”,而用一阶模态逻辑讨论know-wh。一阶模态逻辑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不完全性等哲学和技术问题使得关于know-wh的讨论长期被遗忘。而近年来,受到加密知识(cryptographic knowledge)、安全协议等技术应用驱动,一阶知识逻辑又发展起来了,know-wh逻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在“知道如何”逻辑的讨论中,王彦晶老师通过对哲学文本的分析严格定义了“知道如何”的含义。随后,王彦晶老师介绍了“知道如何”逻辑的线性方案(linear plan)、分支方案(branching plan)以及能够统一这些不同方案的一般框架。这些工作为人工智能和哲学上的讨论带来一些新思路和新问题。最后,王彦晶老师介绍“知道如何”逻辑在技术上如何启发我们发现一系列新的一阶模态逻辑的可判定片段。王彦晶老师指出,将量词和模态性打包可以得到新的know-wh模态性,而这些打包的模态性通常对应着有良好性质的一阶逻辑片段。

王彦晶老师凭借其生动有趣的讲座风格、通俗易懂的讲座语言、条理清晰的内容安排,为大家奉献了一场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讲座,给在场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一致认为王彦晶老师的讲座,为听众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逻辑学的大门,有趣的游戏和深刻的知识逻辑讨论使他们感受到多学点逻辑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更清晰的表达思想。 更新了他们对“知道如何”概念的理解,而“知道如何”逻辑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对他们将来的学术研究有借鉴意义。

程勇1.jpg

(图片:弘毅学堂、宋柏杨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