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珞珈美学讲坛】台湾大学文哲教授做客珞珈美学讲坛分享“《黑客帝国》、‘缸中之脑’与康德的‘物自体’”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4-18

本网讯(通讯员 刘浩)4月12日下午,台湾大学特聘杰出教授文哲(Christian Helmut Wenzel)先生应邀做客“珞珈美学讲坛”第10讲,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黑客帝国》、‘缸中之脑’与康德的‘物自体’”的讲座。讲座由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副教授主持,外国哲学教研室杨云飞教授、学院外籍教师Paul Patton教授、Thomas M.Besch教授、Ben Cross副研究员、Matthew Lutz副教授等学院60余位师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文哲教授简要回顾了《黑客帝国》的世界设定:(1)“母体”(the Matrix)使人类沉浸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中;(2)与此同时人类的真实身体漂浮在一滩液体之中;(3)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体漂浮在一滩液体之中。这一世界设定引导观众思考:我们是否如困在“母体”中的人一样,无法区分虚拟与现实。但在文哲教授看来,《黑客帝国》的如下剧情使其世界设定不够可信:首先,电影中大脑与身体的神经连接被等同于颈部连接,但实际上大脑还与五官以及面部连接,并且大脑与身体之间不只有电循环,还有化学以及激素循环——这意味着分离大脑与身体并不像电影中那么简单;其次,电影主人公Neo的五官与身体已经闲置多年,因此在从虚拟现实中苏醒后,Neo理应无法马上正常地使用他们。

讲座第二部分,文哲教授考察了普特南的“缸中之脑”思想实验。该思想实验的情境设定比《黑客帝国》更为可信,因为在“缸中之脑”情境中:(1)不存在身体和感觉器官;(2)作为缸中之脑的那个人并不能离开缸;(3)不存在邪恶机器;(4)无须预设任何程序,整个情境可以是一个宇宙偶然事件(cosmic accident)的产物。普特南基于“意义的外部主义”(externalism of meaning),认为如果我们是“缸中之脑”,则我们用“缸”一词指称的是一串计算机代码,而不是作为外部对象的放置大脑的缸,因而“我们是缸中之脑”是一个恒假命题。

讲座第三部分,文哲教授提出了“识别论证”(the Recognition Argument)以反驳普特南的外部主义语义学。这一论证的基础直觉是:假设我们从第三人称视角上看到了我们的大脑被置于其中的缸,我们能够认出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缸,而非认不出它是什么。这一直觉意味着,意义(meaning)不能像外部主义所设想的那样,被还原为基于实际因果的指称(reference based on actual causation)——因为尽管第一人称视角中“缸”的印象(impression)的成因是计算机代码,第三人称视角中“缸”的印象的成因是真实的缸,但我们仍能在第三人称视角中认出缸,这说明这种“认出”不依赖于印象的成因,而仅仅依赖于两种视角中印象的相似性。因此,文哲教授更支持一种现象学的、内在主义(internalism)的意义理论:意义更多地在一个融贯的显象世界(world of appearances)之中被定位,而无涉于显象的成因。

讲座尾声,文哲教授特别比较了《黑客帝国》以及普特南的思想实验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的异同。康德主张我们无权认为大脑或计算机代码是我们的显象的成因——表面而言,这与普特南主张缸中之脑无法指称外部对象是一致的。但康德的“显象-物自体”区分实际上不对应于普特南的“第一人称虚拟世界-第三人称缸中之脑”或《黑客帝国》中“虚拟世界-母体程序”的区分,因为无论缸中之脑还是母体程序,从先验视角看都是时空中的显象而非物自体——先验视角则根本不显现,因而无法被对象化为缸中之脑或母体程序。因此,这一比较的结论是,仅在如下意义上,“先验观念论”与“缸中之脑”及《黑客帝国》的思想实验是可比的:(1)类似于我们可以在母体内世界与母体外世界之间进行切换,在康德那里,我们可以在先验视角与经验视角之间进行切换。(2)两种切换的差别在于,对康德而言,这种切换发生在针对同一个世界的两个不同视角之间,而对普特南和《黑客帝国》而言,这种切换发生在虚拟和现实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

互动环节中,文哲教授就Paul Patton教授、Thomas M.Besch教授、贺念副教授及在场其他师生提出的“康德将知识局限在可能经验范围内是否意味着对外部主义的拒斥”、“显象与物自体是两个世界还是两种视角”、“从现象学角度看,虚拟与真实的区分是否是真问题”、“‘识别论证’预设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的主体的同一性的根据”、“康德的‘视角切换’、普特南的‘世界切换’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面向转换’的比较”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最后,主持人贺念副教授对文哲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