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中国哲学史学会2025年年会分论坛综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3-26

本网讯(通讯员李君豪 黄沐晨等)3月14—16日,“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哲学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5年年会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协办。本次会议旨在探讨中国哲学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及其时代使命,在“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已经来临的当下,为“世界之治”的时代需求提供中国之智。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汇聚国内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除开、闭幕式、主旨报告之外,还设有二十场分论坛。在分论坛中,与会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聚焦中国哲学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定位,在中华文明价值体系新诠、经典与诠释的古今之变、中西哲学比较与会通、中国哲学的近代展开与历史书写等具体领域展开交流。以下简要概述各分论坛的学者报告和讨论情况。


【第一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以“中华文明价值体系新诠”为主题,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主持,清华大学高海波评议。清华大学方朝晖论述了“天”的兴起与中华文明路径的形成,认为从帝到天的变化,象征着中国人的世界进入了“一个世界”的阶段。这一信仰的确立,决定了后世几千年中国文化此世取向的基本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宏斌从“衣钵浚源流泽远”的视角切入,研究了儒教在传统文化和文明主体等不同层面的表现和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张自慧探讨了“文明以止”的可能性,并指出在儒家教化系统中,“止于礼”是“文明以止”的制度设计,“止于德”是“文明以止”的伦理实践,“止于正”是“文明以止”的行为圭臬。古井集团董正国提出东方哲学之河的概念,阐发了以老子、庄子、嵇康、陈转为代表的涡河两岸的哲学思想,并从商文化、建安文化、医药文化、酿酒文化等多个层次考察了道家文明的影响力。中国政法大学吕明烜从车舆的发明纪原和改良纪原两个层面入手进行解读,阐发了车舆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他指出车舆因其工艺繁杂、意义丰富,在社会生活以及经典系统中占据特殊位置,也因此成为儒家视野下华夏文明的文化标识。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将绝地天通剖析为从神文到人文的转变,并指出这是人们挣脱昊天上帝、众多鬼神而完成主体自觉、实现身心自由的重要象征。在评议与讨论环节,高海波围绕“天”的兴起与中华文明路径的形成、儒教在传统文化与文明主体中的意义、实现“文明以止”的可能性、东方哲学之河、文明史视野中的车舆纪原等问题展开评议。

第一分会场下半场由清华大学方朝晖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宏斌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以“圣王制礼”为中心,考察了“礼乐”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圣人制礼承天道、制人情,使礼与中国哲学密切融为一体,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与“现代化”的精神意涵,以此来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所具有的逾越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极具启发性的思想智慧。清华大学高海波指出从历史上来看,罗整庵是明代真正站在理学的立场上对心学进行深入理论辨析和批判的学者,其《困知记》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批判心学之误,及心学近于禅学之处,通过罗整庵的批判,我们得以系统性地窥见心学与理学的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的差异。湖南大学殷慧通过阐述德治、法治和礼治这三种中国政治哲学体系中的治理方式,论证了中华文明对秩序意义的追求。温州大学孙邦金通过归纳总结西方学界对于共同体主义及其美德理论的批评,试图站在儒家社群主义美德伦理学的立场上对其做出回应。在评议与讨论环节,张宏斌围绕“圣王制礼”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意涵、罗整庵《困知记》对于比较心学与理学的意义、中华文明对秩序的追求、儒家美德伦理学对于西方共同体主义批评的可能回应等问题展开评议,重申中华文明价值体系新诠的重要性。

 

【第二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上半场以“德性、心性与宋明思想”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评议。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欧阳祯人探讨了阳明思想的三大批判,即反对程朱理学的教条主义、反对功利主义、提出“知行合一”,批判脱离实际与虚伪之风。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指出,“反理学”内涵和外延模糊,学界对其理解差异巨大。“反理学”不过是理学的自我调整,这一表述应被摒弃。中山大学陈畅通过对比阳明学“一本万殊”与朱子学“理一分殊”之义理结构差异,阐述了心学形上学的基本特质及其政教意义,并以此回应朱陆异同或会通的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昭炜认为《传习录》三卷分别代表阳明学四书注释的三个阶段,卷上运用交叉注释,为良知中心点铺垫;卷中通过书信系统论述四书内在贯通性,确立良知为中心;卷下强化良知主宰及践行,形成系统化的四书体系。东北师范大学隋思喜将“致良知”解读为一种情感政治论,认为良知的情感特质是阳明政治哲学的核心。同时,他还讨论了阳明如何追求情感的无偏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张丽丽梳理了三种道德规范模式以及儒家“修身”的两条路径,即先天植入模式和后天学习模式。机器人可通过先天模式获得确定性道德情感,通过后天模式获得关系性道德情感,但无法获得“仁”等模糊性道德情感。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廖璨璨指出,针对“克己”与“由己”之间的张力,方以智基于易学“剥烂复反”的思想,提出“克己即由己”,即人在道德行为中的自我节制和自我实现是统一的。在评议与讨论环节,温海明围绕阳明心学的行动面向、反理学在哲学界与社会界的张力、一本到万殊的逻辑过程、“阳明学四书诠释”的内涵、中道与规范性的关系、机器人的仁爱与“仁”的关系、“克核”“剥烂”与“宥随”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评议。

第二分会场下半场以“身体、认知和语言”为主题,由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廖璨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张丽丽评议。南开大学吴学国认为,一种喜剧性的领会才是导致笑的复杂机制的核心。这种领会的特点在于,它通过出乎意料的问题解决方式,使我们对于对象的态度忽然从敬重转化为轻视。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认为解读阳明心学要超越文字训诂,而采取意本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心学的基础就是易学,同时也是意学。合而言之,心学就是易意之学,是改变意念、助人通向崭新境界之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探讨了上古汉语中“是谓”及相关术语群的用法,分析其在判断句中的系词功能,并指出尽管上古汉语缺乏西方语言的主谓结构,但先秦哲学仍提出了形而上学问题。兰州大学陈声柏指出以往名学研究多受“以西释中”范式影响,而研究者应当还原公孙龙本身的关切。通过分析“举”和”藏”的概念,他提出坚白论的核心关切是”性质”。宁波大学彭传华从语言哲学的视角,从方法、对象、目的三个维度探讨了董仲舒的思想,指出董仲舒采取声训的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句法、语义与语用,其语言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政治伦理思想的新秩序架构。湖南大学陈之斌认为《老子》关注“道”与“名”,偏重政治秩序,主张通过“无名”实现合道的治理。《庄子》则更关注“道”与“言”,偏重心性与生存状态,提出“无言”来表达“道”。华中科技大学白辉洪探讨了“玄学”一词的历史性义涵,并指出历史上的元嘉玄学侧重玄远之“玄”,即不涉世事,而今哲学史研究中的魏晋玄学更注重玄冥之“玄”,即超越形名,二者不可混作一谈。在评议与讨论环节,张丽丽围绕中西哲学下“笑”的研究、“意”的翻译、“举”与“藏”的关系、早期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新方法、语言哲学论域、老庄“名”“言”辨析、玄学的政治意蕴等问题展开评议。

 

【第三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上半场以“经典、诠释与古今之变”为主题,由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储昭华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孙宝山评议。山东大学王新春以《周易》升卦为例,阐明汉代易学以象数为核心、以消息与生化万象为内容,具有效法阴阳变化、安立个体生命与建构礼乐规范的要求。中山大学黎汉基借由《论衡·正说》的英文翻译错误,指出其中论及“文字”“句”“章”“篇”时,谈论的是组合章句以理解经典的问题,而非语句和段落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蜜林梳理与检讨《论语》“性相近”说的诠释史,认为孔子强调人处于关系之中而天生具有孝悌情感,并可由后天学习而完善、实现仁德。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正从人格成长的视角解读三种哪吒形象对应的成长模式,家族和天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觉醒、族群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分别构成其背景与指向。清华大学赵金刚认为,经典在对本源问题的领会与回答中形成,构成文明成立的标准,作为“文明性前见”而提供后世阐释的话语框架,历史也在领会本源的过程中形成。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黄燕强梳理经学与理学之辨、“四书”的神圣性的取消、经与子在思想与考据中的互证互动,阐明明清之际的知识观念转向及启蒙思潮。在评议与讨论环节,孙宝山储昭华围绕文本的语义结构、儿童教育的困境、经典诠释学的视野、启蒙思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总结与讨论。

第三分会场下半场以“孟子、荀子与儒学新知”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蜜林主持,山东大学王新春评议。中山大学杨海文指出《孟子》“鸡鸣而起”章的解释史中的关键要素:舜与跖的关系和意义、义利之辨及“间”的省察处;其现实性尤其体现在杨时的解释及其门人廖刚对宋金和议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孙宝山指出,孟子承接孔子以“仁德”为中心的人性论,并以“四心”“四德”发挥其普遍意义,建立完整的性善论和修养论。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认为孟子强调主体性的实现及责任,具有权威主义倾向,庄子则捍卫个体的自由生存,有助于实现责任与自由的融合。武汉理工大学潘卫红分析和重构“孟告之辨”文本的逻辑与顺序,指出孟子在“性”的界定、性善根据、仁义与人性的关系、“仁内”的说法等方面误解告子。复旦大学何益鑫阐明早期儒学探讨人性中善的因素的演变逻辑:从仁心的普遍性,到善的好恶之性,再到肯定人性中的“仁”“智”因素,最后发展为性善论。南开大学叶树勋从道德自海大学我的成立问题出发,基于“在我”和“在外”两种生活境域的区分,指出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包含行动的可选择和结果的可掌控两方面。上海大学曾海龙综合德性与位分而解读义利之辨,认为“小人喻于利”是正当的位分事实,“亲亲相隐”则是小人的德性,此中蕴含建构权利观念的可能性。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山东大学王新春围绕庄子的个体自由和群体关切、孟子思想的现实维度、“亲亲相隐”的争论等话题进行总结与商榷。


【第四分会场】 

第四分会场上半场以“道家思想的新探究”为主题,由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肖航主持评议。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指出,庄子哲学强调“性”为天然本性,“命”为道德自律,“情”为性命之情。主张“达生”“达命”“达情”,追求自然、自在、自由,以达观态度实现心灵逍遥。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霞认为道家主张“自然”,强调人依本性生活,追求自适与独特性。通过“无中生有”和“无为”,重启生命可能,克服异化,促进个体自由与社会和谐。山东大学沈顺福指出,道家逍遥以普遍本性为起点,率性任情,反对理性干涉;自由以个体意志为主宰,遵循理性法则,超越感性。逍遥消极自然,自由积极进取,二者体系差异显著。北京师范大学蒋丽梅认为,先民通过空间变化感知时间,太阳位置成为重要标识。道家哲学以日夜之变为基点,形成独特时间观念,《庄子》通过“旦”“暮”探讨时间与生存的关系。北京大学孟庆楠强调了“自然”具有自己如此、生而自然的意义,并与“性”相通。王弼通过生成论解释“自然”的根源,主张万物由道而生,政治应依循自然,保全个体差异,实现秩序和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郝然以“正言若反——从老子‘身论’中审视《道德经》的说理逻辑”为题,指出“无身”并非否定身体,而是消解主观意志,主张“无我”。老子通过“正言若反”的说理方式,引导人超越世俗对待,复归自然之道。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肖航围绕道家思想展开,涉及性命、自然、逍遥、自由等核心概念。学者们探讨了庄子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强调了道家对个体差异和自然本性的重视,同时讨论了时间、身体等哲学问题,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与多元。

第四分会场下半场以“中国古典学与中国哲学”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霞主持,《理论月刊》罗雨泽评议。湖北大学周海春以“汉字哲学何以成立”为题,强调汉字独立表达思想的能力,提出汉字具有内在曲折形式,字形、意象、意念结合形成意思。通过字义训诂与字内曲折关系,揭示汉字在句子中的思想分配与哲学重构。华东师范大学苟东锋强调历史观念与底本意识,主张从“生生”哲学出发,回归名实相即,接续古典哲学史传统,保持开放性,融合中西哲学资源。中山大学张清江探讨儒家“追远”祭礼的精神意蕴,强调祭祖不仅是情感表达和社会功能,更是基于信仰的超越性精神经验。首都师范大学皮迷迷探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的写作范式,强调以概念范畴体系研究为基础。张岱年通过解析法,彰显哲学问题的主体性,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南昌大学邓庆平反思了劳思光对宋明理学“一系说”的解读,指出其历史与理论标准存在局限。强调儒家哲学应以生生一体为本体,倡导整体主义世界观与价值论。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肖航以“黄侃经学思想略论”为题,指出黄侃先生重视经学文献,推崇汉唐注疏,尤重汉儒师法家法,强调化繁为简,超越注疏,回归经文白文,彰显经学大义,对当代经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五分会场】

第五分会场上半场以“中西哲学的比较与会通”为主题,由首都师范大学陈鹏主持,山东大学龚颖评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志宏指出,西方的人权强调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被自然法所决定的,不可被剥夺;中国古代对人权的诠释强调道德属性和社会属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盛珂认为,内格尔以“非个人立场”作为道德基础,与儒家“良知”相似;区别在于前者通过理性论证,后者偏向情感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李记芬强调荀子的“仁者自爱”指向的是对他人的爱,其“心知”与舍勒对一体感的强调相似;主体须参与其中才能在特定情景下对他人产生共感。内蒙古大学郭晓丽概括了《哈佛中国哲学课》一书从他者视角对中国哲学的解读和中国学者的解读,认为两者各有优劣,可以双向互补。陕西师范大学江求流从精神突破的主体、符号形式、人性位点、生存真理四个方面梳理了陈赟教授在《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对沃格林“中国图像”的修正。四川师范大学李慧子辨析了荀子中“心”主认知、好利、自主性、向善等多个特征,认为这种多样性意味着“心”不一定为善。华中师范大学刘莉莎指出,周敦颐承接经史传统,以“太极—人极”的贯通逻辑重构天地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关系,为政治的正当性提供了证明。

第五分会场下半场以“中国哲学的近代展开与历史书写”为主题,由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文碧芳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志宏评议。重庆大学高秀昌阐述了萧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学术立场,坚持批判继承的方法论原则,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山东大学龚颖认为,蔡元培以对“系统”的建构为中心,构建起中国哲学四大阶段的新分期法,在中国哲学史书写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先驱性意义。南开大学卢兴梳理了百年来现代新儒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两个学派之间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其总体趋势是由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融通。中央音乐学院闫阳区分了以往哲学史的追求实在本体和价值本体的两条进路,并基于此讨论了三种形态的文质论及其特征。华中科技大学王博指出,区别于前人对“言”较为忽视,王夫之突出了“言”的重要性,他以“体”-“用”思想的结构表达言行关系。宁波大学王志俊突出了王夫之将“凝神”与否作为《庄子》中区分神人与常人的标准,其“凝神”说聚焦于人自我关照与观照外物,并非隔绝人伦物理与生活世界。

 

【第六分会场】 

第六分会场上半场以“易学思想专题”为主题,由湖北大学姚才刚主持,湖南大学陈仁仁评议。北京师范大学章伟文以“张载天人哲学之伦理精神”为题,他指出,张载“由天到人”的天人之学为儒家伦理原则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提供了充分论证,并揭示了人生而有之的道德理性如何能够在人伦日用中得到展开。北京师范大学田智忠从“先天”思想的整合流变详细分析了邵雍“先天学”的多重渊源,指出邵雍很可能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湖南大学陈仁仁讨论了中国数理哲学视域下的《周易》术数学及象数关系,认为中国数理哲学具有分形和离散的性质,超越了将部分与整体判然二分的线性思维。同济大学谷继明考察了王船山在讨论“气化”问题时,使用“氤氲”一词的不同指称,一方面,船山用“氤氲”指涉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另一方面,它也被用来指代理气之间相氤氲的关系。郑州大学田丰对易教的德、命、学、占关系进行了详尽探讨,他指出,易教统合德、命、学、占,而学者借助易教贯通天道人事、义利、知行、经权,方能达成“中道”。中央民族大学吴宝麟考察了《震》卦中的天人关系,认为其描述的“雷震”现象属于天人交互的特殊场域,卦中爻位的阴阳变化关系呈现出递进的穿透性,对应着外在世界所引发的震动穿透到社会关系,直至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灵。首都师范大学陈睿超对北宋五子的易学世界观与现代科学世界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两种世界观的根本不同在于“可能性”,在现代科学世界观中,可能性被量化为概率等静态数学概念,古代易学世界观则彰显了个体生命形态与活动方式的丰富可能。在评议与讨论环节,陈仁仁对本场发言进行了充分的概括与评议,山东大学张沛就两种世界观问题与陈睿超进行探讨,陈教授予以细致回应。

第六分会场下半场以“儒学现代化的多种方式”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章伟文主持,同济大学谷继明评议。中国政法大学王觅泉指出,儒家讨论心性的话语可被划分为经验性与先验性传统,通过对两种话语传统的有效性进行重思,他认为,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应当奠基于人性的现实经验。华中科技大学白发红对朱子的“道统”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道统”应被理解为“道之端始”,而道统传承的谱系实为因时而变的、“一道多通”的制度,其中蕴含着多元性与开放性。山东大学张沛主要探讨了焦循易学中易学与数学的关系问题,认为焦循的经学系统对天算数学进行了借鉴与吸纳,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天人之学的视域。浙江大学李明书从关怀伦理学的视角对《论语》中的君子观进行考察,认为“君子”概念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之气,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西方伦理学的美德原则相结合。辽宁大学王雅基于有机整体的思维视角,就“三从四德”对汉代女性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廓清了“三从四德”无关乎尊卑的起始含义,她指出,“三从四德”实质上强调男女性别在差异基础上的互助合作,这对现代家庭仍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李宇以《管子·轻重己》为样本,详细考察了《管子》基于阴阳五行知识的祭祀行动体系,认为“阴阳”并非纯粹的人文概念,而是基于真实、严密的天文知识,将古代人文精神世界的展开与自然科学知识相联系,对解决古典文本具有重要意义。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谷继明对本场发言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并分别就天算学与象数学融合之意义、道德情感概念之基础,以及中国古代自然政治秩序的关联与在座老师进行探讨。

 

【第七分会场】 

第七分会场上半场以“儒家政治伦理与政治文化”为主题,由南京大学翟奎凤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李敬峰评议。复旦大学白彤东指出西方传统中强调集体主义,而先秦中国则具有个体主义传统。他对“集体主义”概念进行了澄清,强调先秦中国的个体主义传统在当代仍有重要启示。北京师范大学王楷探讨了儒家夫妇伦理的价值基础。他提出,夫妇之道的证成应基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维度,并结合儒家义理脉络,分析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与意义。东北师范大学荆雨聚焦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对“意见”之“理”的批判。他指出,戴震通过对“理”的剖析,揭示了理欲、情理、事理等问题的深层内涵,为理解传统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比较了儒道两家对“让”的不同理解。他指出,老子强调“谦下”“不争”,而孔子则以“仁”统摄“礼让”,两家在对周代“贵让”传统的反思中展现了不同的理论取向。孔子研究院李翠分析了中国都城京畿空间的政治意义。她指出,京畿空间是王朝政治合法性与治理效能的核心场域,为理解传统中国国家形态提供了关键视角。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吴默闻梳理了《礼记》所体现的司法原则,包括慎刑原则、公正原则、宗法人伦原则及司法时令原则。她强调,这些原则对中国传统司法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第七分会场下半场以“朱子与理学专题”为主题,由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吴默闻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周勤勤指出方以智的“慎独”思想从追求天理转向关注现实世界,体现了明末清初学术转型中以人为本的转向。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徐公喜总结了朱子学研究的四种理路:“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和“和着讲”。他强调,“和着讲”是前三种理路的融合与更新,推动了朱子学体系的重构。南京大学翟奎凤探讨了朱子对“人心之灵”的论述。他指出,朱子从生存本源论和价值论的角度以“灵”论心,并通过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指向“明明德”的境界。中山大学周春健对新发现的陈荣捷先生三通信札进行释读,内容涉及国际朱熹会议论文集文稿核对及朱子学术思想评价,为朱子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华中科技大学朱人求指出朱子是中国哲学实体论的代表。他强调,朱子所理解的“道体”是事物的本质,是虚与实、有与无的统一,具有永恒性与完满性。陕西师范大学李敬峰分析了晚清儒者贺瑞麟推动朱子学复兴的努力。他指出,贺瑞麟的中兴之举虽具学术史意义,但晚清朱子学并未实现真正突破。南昌大学张新国指出王阳明心学的突破在于对意义世界结构的新理解。他强调,王阳明通过把握人心中固有的天理法则,实现了心与物的共生性与共在性,为人类精神与意识的自我认识开辟了新境界。

 

【第八分会场】 

第八分会场上半场以“传统民论思想”为主题,由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孙劲松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评议。中国人民大学冯琳介绍了民本概念的源起、民本、民主的区别,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必须将传统民本理论转化成当代民主实践理论,从而超越形式民主、达到实质民主。贵州大学邓国元梳理了“正心”以“廓然大公”为本体本质、以“体当”为方法核心的思想内涵。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谢远笋提出孟子民本思想的三重维度:政道维续古典精神、治道创发仁政体系、心性确立本体依据,三者共构儒家政治伦理的立体范式。上海大学袁晓晶指出,《荀子》以“辩说”为核心构建其政治哲学,既突破儒家“讷言”传统,又在战国争鸣中形成“教化-参验”双重说服策略;其政教结构中蕴含的共识机制与制度韧性,为现代政治哲学提供了传统思想资源与跨时空对话空间。中山大学陈乔见阐述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理论中的三种路径:义务论、功利主义、以及公平原则论证。而儒家“民心”论实际上蕴含了同意、功利主义和公平原则的三种论证要素。华东师范大学洪澄指出当代平等主义者无法基于“平等的社会关系”去质疑儒家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平等理论,而儒家的“仁道”可以对于儒家平等主义进行了重构。中山大学赖区平讨论了《皇帝王霸论》,他指出,从观念谱系上看,“皇帝王霸说”内蕴系统化的德性政治逻辑:其核心框架以“道德义智”对应皇、帝、王、霸四道,区分天人两域。在评论与讨论环节,孙劲松以“传统民论蕴含当代价值”为主体概括本场发言,本场会议正是通过对传统民论的经典材料和现代诠释为线索进行的当代中国哲学创新。

第八分会场下半场以“三教思想的交流论道”为主题,由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秦平主持,中山大学陈乔见评议。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孙劲松以“佛教真如说”为题,澄清了真如作为佛教存有性的存有概念,讨论了清净真如、蕴处界真如与第八识的关系,指出真如是八识离相之体,双具空与不空之性。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的托合提汗·司马义提出,《玛纳斯》史诗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形态,既植根柯尔克孜族传统智慧,又凝练中华文明共性价值,同时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跨文明对话中为“天下大通”的全球伦理建构提供东方思想资源。兰州大学李可心指出,明末东林学派与桐城方氏学的互动构成思想史关键脉络:这种良性互动网络辐射徽学地域,彰显学派交融对儒学内在理路重构的催化作用。西北政法大学廖浩以“修己以安人”为主题,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此诠释揭示儒家精神主旨实以“修己”为根柢,并非在“修己”之外别有“安人”,还原了“内圣外王”一体贯通的实践哲学本色。北京大学胡丹提出以胡孚琛“新道学”为破局路径:融合传统核心理念与现代科技,构建标准化术语库与多模态产品,能够为生态治理、心灵科学等全球议题提供东方方案。山东财经大学王广提出,道家哲学针对AI时代的文明困境,提供三重价值方案:虚实相济、虚室生白、道进乎技,为AI发展锚定“自然无为”的伦理坐标与“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在评议与讨论环节,陈乔见以“找寻当代三教汇通起点”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为两个主题概括本场发言,本场会议正是通过不同宗教、民族的中国哲学的思想汇通,为当代世界提供方案,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全新路径。

 

【第九分会场】 

第九分会场以“天道的与人世的规范法则”为主题,由《江汉论坛》胡静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戴兆国评议。苏州大学周可真围绕“经邦济民”“以理节欲”和“生生不息”论证了“中国古典生态人文经济学”是一个由泛爱自然生命的人文精神通贯其中的人文学术体系。复旦大学徐波基于儒家道德困境展开人工智能主体性反思,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主体性定义突破了第一人称视角,催生了具备自主性、意向性和责任感的“显性伦理主体”。山东大学董春从来源上分析了《周易》中的“形”“象”之辨,进而揭示《周易》对“象”的知觉方式为“见象”“观象”,而对“形”的描述方式为“形器”“观法”。国际关系学院唐纪宇认为程颐“所以阴阳者道也”的解释既保留了阴阳作为气的义涵,又将“道”视为终极实体,其将“道”解释为“所以”,亦不同于传统将“道”理解为“所由”。东南大学李健芸探讨了程颐对恒常之理与恒久之变的阐释,以及此种阐释对于佛学“无常”观念、以世界人生为幻妄的世界观和试图跳出生死寻求解脱的人生观的批评。湖北大学肖雄以“从理说心”“从心说理”比较了康德和牟宗三的道德情感,揭示了道德情感在牟宗三那里是某种能够提供秩序的、有主动性的情感,既是动力,也是法则的源泉。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刘沁从方法论、本体论等层面论证了“理一分殊”乃朱熹哲学的根本特征,其“为物不二,生物不测”的理论旨归指向了对于差异性实存的肯定,由之得以在无限差异性的偶然与生成的意义上,肯定了生命的活泼泼的直接性。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马晓见围绕《夷艘寇海记》《海国图志》与《圣武记》,从微观、宏观层面探讨了魏源“改文从质”思想,并揭示了此种改革思想如何最终指向“至质无文”的新生理想中国。在评议环节,安徽师范大学戴兆国从中国哲学的全新视野、AI与中国哲学、朱熹“理一分殊”的新视角等角度展开评议。

 

【第十分会场】

第十分会场上半场以“经学诠释与文本研究”为主题,由湖北大学黄文红主持,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王林伟评议。山西大学陈清春提出,以荀子、董仲舒、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基本上是经验主义的,如仰观俯察、即物穷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看重本质认识方式,包括超越性的本体直观和呈现性的本体直观。西北师范大学张立恩提出,《春秋》以“卒”书外君而以“薨”书鲁君的书法未能前后保持一致,且与礼制有扞格。《公羊传》《穀梁传》与杜预之说对此问题的疏解皆有可取之处。西北师范大学李永亮认为,马一浮先生通过儒佛会通来论《春秋》,揭示了《春秋》的究竟真实之理,彰显了《春秋》的经世济民之用,回应了质疑《春秋》经学价值之说。辽宁大学蒋爽认为,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权”体现了行动抉择的当下性,《公羊传》中祭仲的“出忽立突”之“权”则是经由当下动机和跨时间结果共同构成,而孔子将“未可与权”置于最高境地,是对这种在时间性中把握历史并参与、推动历史的推崇与肯定。上海师范大学高瑞杰提出,汉代经学既因经孔子创制而浸染精神突破的痕迹,又因对整体性秩序的尊崇而“回返”于宇宙论秩序中,形成一种看似不彻底而又彻上彻下(居间)的文明秩序意识,即寓尊尊于亲亲、寓公于私、寓经于史,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艺术性文明,“天子一爵否”与“圣人有父否”等议题即为典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秋红认为,《周训》是依托历史叙事宣扬伦理政治思想的“拟史”之作,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历史故事激发道德情感。虽然属于诸子之学,但理论不够系统、思想不够聚焦、学派属性不够鲜明。湖南科技学院王诚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为人类立法的,我们需要面对的时代问题很多,像如何看待西方世界与西方文化、历史问题、人口问题、领土问题等,并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国哲学体系,并以此承担起“统一世界,为人类立法”的历史使命。

第十分会场下半场以“阳明学派的发展与流衍”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秋红主持,山西大学陈清春评议。湖南科技学院刘辉梳理了以苏氏蜀学、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为代表的宋学在金代的流播状况与历史影响,提出宋学对金代儒学的影响超过汉唐经学。吉林大学云龙提出,阳明的“物”概念集价值与存在为一体。王阳明从本原上思考礼与乐、教与学等问题,本质是从道的角度将心物视为一体。因此,物的价值与内容是本有而非人为强加。这一观点有效地防止了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山西大学冯前林认为,熊十力对刘蕺山的批判有其价值,但也误解之处甚多,蕺山之心并非血气心脏,意之好恶为隐微的道德情感而非感性欲望,而且他反驳以意为主宰、而应以良知为主宰的依据并不充分。湖北大学龚开喻认为,阳明家乡绍兴地区有一阳明学的传承脉络,即以钱德洪、王畿、周汝登、陶望龄、陶奭龄等阳明后学形成的越中王学。越中王学不止是地域性维度,也是以明善、劝善为特征的思想性传承谱系。南京大学代玉民介绍了明儒林春的生平、心学思想与学派归属,提出林春师承王艮,其心学思想重视心之真、心之觉与心之乐,具有先天学的特点,而且在觉悟体认的工夫之外亦注重验证照察。复旦大学张鸿辰认为,王阳明的“隔断”是从良知发用的机制上讲,只有隔与不隔可言,所谓“夹杂”即是隔断。阳明后学关注的搀和问题虽然同样强调意念,但脉络并非良知发用的机制,而是对治工夫的议题,即良知呈用时面对的气禀、惯习和偏见等问题。

在分论坛中,围绕“‘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哲学”这一会议主题,学者们共同探讨了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与未来走向,致力于建构中国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展现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风貌与多元路径。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