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德国明斯特大学汉斯-彼得·格罗申斯教授做题为“幸福、幸运与不幸:对生命偶然性的思考”的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3-26

本网讯(通讯员 何鸿翔)应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和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邀请,3月25日下午,国际科学哲学哲学院(AIPS)院士,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汉斯-彼得·格罗申斯(Hans-Peter Grosshans)在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振华楼B214报告厅作了题为“幸福、幸运与不幸:对生命偶然性的思考”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爱菊教授主持,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周玄毅副教授评议。

格罗申斯教授指出,美好生活不仅是个体追求的伦理目标,更是与社会环境、制度设计紧密关联的复合性概念。与霍尔默・施泰因法特将幸福视为美好生活之要素,以及约尔格・劳斯特将二者直接等同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幸福并非美好生活的充要条件。二者的区别是,幸福作为心理体验具有被动性,作用范围往往局限于个体化的特定领域;美好生活则需要主体在自由意志觉醒、社会正义实践、公共事务参与等多元维度进行主动建构,本质上是一个涉及价值选择与社会互动的动态过程。

接下来,格罗申斯教授介绍了思想史上对“何谓美好生活”的两种典型理解范式。第一种范式强调理性约束的决定性意义,但布莱希特的戏剧揭示了这种范式的局限性,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怜悯先于正义"原则,暗示了情感维度在整合生活矛盾、包容不完美现实方面的重要价值。第二种理解范式是基于基督教神学的认识,将美好生活定义为"与上帝共在"的终极状态,其核心是希腊语中的"agape"(圣爱)——这种超越性的无私之爱能够消解对生命价值的否定。在此视角下,美国哲学家斯坦利・卡维尔指出,道德完美主义虽无法直接改善现实处境,却能通过批判性反思推动社会进步;德国伦理学家弗朗茨-约瑟夫・博尔曼则强调,人类在特定情境中的被动性并非美好生活的障碍,反而是理解生命有限性的关键。格罗申斯教授认为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均有合理之处,美好生活既是借助理性在信仰、仁爱与希望中共同塑造的实践目标,也必然受到个体无法完全掌控的环境变量影响。

最后,讨论焦点转向"幸福与神圣信仰"的哲学关联。通过分析席勒诗歌中"幸福乃神之恩赐"的隐喻,以及威尔士哲学家菲利普斯关于"偶然事件催生神学话语"的论述,格罗申斯教授揭示了宗教维度对幸福本质的独特诠释: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归因于神意分配与命运偶然的双重作用,圣奥古斯丁则强调永恒性才是真幸福的本质特征,而尼采对"末人"幸福观的批判,恰恰暴露出世俗化理解中价值维度的萎缩。他特别提到,这种动态认知要求人们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信仰者将偶然际遇转化为神圣馈赠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存在奇迹保持敬畏,同时向未来可能性保持开放。

提问环节,现场听众与格罗申斯教授积极互动。王爱菊教授将讲座中集中探讨的“偶然性”问题引入中国语境,以“塞翁失马”为例,比较了中西方关于好坏动态转化思想的异同。并提出了一个值得所有人反思的问题:是否只要具备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坏运气便不复存在?对此格罗申斯教授认为,坏运气作为客观存在的秩序破坏者,其消极本质是不可否认的。不过从个人应对的角度出发,当遭遇坏事时,人们应积极思考下一步行动,努力尝试将事情朝着好的方向扭转,切不可陷入绝望,这才是对生活之偶然性的尊重。周玄毅副教授希望格罗申斯教授能进一步阐释他的“偶然性”(Contingency)与英国哲学家Bernard Williams“道德运气”(Moral Luck)这一概念的区别。对此格罗申斯教授回答:道德运气是伦理生活的不确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我们的道德判断。诸如道德运气这些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提示我们,道德判断的条件并非一成不变,理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在面对与会学生关于"美好生活"评判标准的追问,教授重申该概念具有双重属性——既包含主观价值判断的必然性,又与社会结构性条件形成深层互动,二者构成持续演进的解释循环。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图片提供:李心怡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