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长江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分享《太一生水》的时空观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4-03

本网讯(通讯员陈凡昕)3月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应邀做客长江论坛,在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为大家带来题为“《太一生水》的时空观”的专题讲座。本次长江论坛由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主办,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承办,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储昭华教授,肖航副教授、黄燕强副教授、马晓见老师和众多学生参加,李巍教授主持。

曹教授的讲座通过对《太一生水》上下篇的深入分析,厘清了其中蕴含的时空观,并明确指出:《太一生水》之所以精心设计为相互对应的上下两篇,并选取时间上的“成岁”与空间上的地理不平衡这两个核心话题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通过人类生存最为基本的时空问题,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强化阐述“道”的原理及其对万物的作用机制。在讲座中,曹峰教授还介绍了学界对于《太一生水》篇的讨论焦点及研究缘起,驳斥了部分既往研究认为该篇是为了弥补老子宇宙论不足的观点。他强调,《太一生水》的真正用意在于借助时空观来进一步阐释“道”对万物既统摄又调节的重要作用。随后,曹峰教授正式展开了对《太一生水》上下篇章的具体分析。

曹峰教授对《太一生水》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考察。在上半篇中,他以“太一生水”这一独特宇宙论为引子,引出了“成岁”的概念,作为时间观论述的核心。通过参照《尚书》的《尧典》和《洪范》,以及清华简《五纪》和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等文献,指出“岁”是人间生活中最完整的时间单位,也是建构人间政权合法性、安排时序的重要前提。因此,上半篇主要阐述了时间序列的生成过程。接着,在下半篇中,曹峰教授转而阐发了所展现的空间观,以“天不足于西北”“地不足于东南”的地理现象为论述中心,基于中国独特的地理形势,导出了空间不平衡的问题,并借此形象地讲授了天道所发挥的作用。与上半篇侧重时间观相对应,下半篇的重点则落在了空间观上。

基于以上对时间观和空间观的讨论,曹峰教授进一步统合分析了凌驾并贯穿于具体时空的“道”之时空观。他认为,时间观涉及由特殊宇宙论导出的“成岁”问题,而空间观则涉及由中国特殊地理形势导出的空间不平衡问题。《太一生水》选择这两个具体话题来讨论,旨在通过人类有切身感受的时间与空间现象,来加强说明“道”的原理。

曹峰教授总结道,《太一生水》中的“道”不仅超越时空、参与宇宙的生成,而且伴随在万物之中,以守柔贵弱的方式引领并维护着时空的存续及运行。这一思想与《庄子》“道通为一”的论述有相通之处,但其核心精神却更接近《黄帝四经》,强调“道”不仅在万物之上,更在万物之中,通过切实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使得万物得以和谐存续。在人事秩序中,“道”则成为了有政治目标的得道之人体悟和效法的典范。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曹峰教授与在场师生就中国传统哲学时空观蕴含的特定价值诉求、二十世纪以降中国哲学史注重时空框架的书写方式、“太一”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及《太一生水》与康德时空观在提法上的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李巍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曹峰教授所提供的详尽且深入的学术史综述。同时,李巍教授指出,中国哲学研究本质上是对知识进行定位和探讨的学科,而《太一生水》这篇重要文献与早期中国的天道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峰教授的报告为我们重新理解和审视简帛文献中的时空讨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