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诸子学暨萧萐父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9-15

8月18日上午,“诸子学暨萧萐父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会议由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主办,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哲学系等协办。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和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开幕式上,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教授、原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发表题为“萧萐父先生的诸子学思想合观”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萧先生博学慎思,以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看待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坚持殊途百虑、并育并行的学术史观。萧先生表彰诸子百家对历史的深沉思索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怀,致力于推动诸子学研究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

萧萐父先生的女儿萧萌代表家族致辞,她祝愿会议顺利召开,并祝愿萧萐父先生纪念馆能够成为乐山市民文化教育和哲学启蒙的学堂,能够成为哲学界同仁学术交流、思想传承的驿站,祝愿中国文化永葆慧命,发扬光大。萧萌展示了萧氏子孙共同完成的“红梅图”,以志纪念。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高华平教授主持会议的开幕式。

萧萐父的“集杂成纯”思想特质

18日上午的主题发言中,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舒大刚教授探讨蜀学的源流及其创新发展,认为蜀学的发展源流体现了萧萐父先生所谓“集杂成纯”的思想特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静研究员考察了“诸子出于王官”说的现代讨论,进而揭示了大一统观念对于班固“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助成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罗传芳研究员围绕“传统如何走向现代”的主题,以侯外庐先生的“早期启蒙说”和萧萐父先生的“历史接合点”理论为典型,从“看世界、续香火、接地气”等维度分析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普慧教授探讨早期佛教的语言观,他指出早期佛教把音声、语言和教义融会贯通,从而产生了极具艺术魅力的传教效果。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吴根友教授侧重从“双L情结”说阐发萧萐父先生的“诗化哲学”观及其人生追求,“诗化哲学”既可以为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保持独特的民族风貌,又为改写中国哲学史的叙事方式与叙事框架提供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中国哲学思想与话语表达方式的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曹峰教授从周朝的政治体制探索老子思想渊源,认为《老子》同样代表了周代政治哲学的一种重要形态。日本郡山女子大学宗教学系何燕生教授以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思想为中心,进而追寻一个启人深思的问题:佛教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吗?中国人民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教授何建明考察了当代中国的信仰状况,提出了如何看待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龚隽教授围绕英译《大乘起信论》和《大乘佛教纲要》等两部著作,探讨铃木大拙的佛教思想及其与东亚大乘观念之确立的关系。台湾大学哲学系佐藤将之教授以明治知识分子探讨“杨朱”的论述方式和观点为例,旨在厘清明治时代“中国哲学”学术领域形成的实际情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研究员以知识论、存在论为框架,分析叶秀山先生融通中西哲学,探索中国哲学思想与话语的表达方式。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高华平教授根据“凡心之属皆从心”的原则,通过辨析《论语》一书中“从心”的字词、概念等,探索孔子的“心学”思想。

随后,在为期2天的会议小组发言和讨论中,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五个主题而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一、关于萧萐父先生学思和人格的研究。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秦平副教授讲述了其亲见、亲闻的萧萐父先生求学、教学和治学的生命历程,栩栩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博学、诗化哲人的萧萐父先生形象。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张志强老师称萧萐父先生为“人文思想家”,萧先生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及其现代性的探索,尤其注重“人”的认识与发现,提倡建设“新人学”。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妍老师比较分析了萧萐父与汤一介两位先生在文化哲学思想上的异同,及他们对文化多元论的沉思。中山大学哲学系胡志明博士以萧萐父思想为中心,阐述了萧先生的明清思想研究是对诸研究范式和诠释理论的调和与综贯。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刘依平老师、吴佳丽硕士以八十年代萧萐父先生致韦政通的书信为中心,重现两位先生相识、相交的过程。

二、关于儒家思想的研究。深圳大学国学院景海峰教授着重考察六经系统的形成历程,六经的诞生标志着轴心期中华文明之思想形态的清晰化和人文精神的确立,产生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盛之局和其后作为中国文化之主干形式的儒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李巍教授从类比的视角讨论早期儒家的人性学说,他认为早期儒家对人性的讨论,不是诉诸抽象的理论语言,而是直观的类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锐教授以荀子的人性论为例,提示了荀子思想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方达老师基于文献的考辨,比较分析了孟、荀“性论”的异同。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邹啸宇老师依据“通‘情’达‘理’”一词,论述张栻对“理一分殊”观念的诠释与运用。

三、关于道家思想的研究。在老子和黄老道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从文本的整体结构入手,指出《太一生水》有一个类似经传或总论、分论的结构。中南大学哲学系吕锡琛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诠解《管子》“四篇”,指出其作者继承发展了先秦道家身国同治的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荆雨教授探析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指出黄老学派强调“道”是对外政治实践的依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夏世华副教授结合新出土的帛书和汉简讨论今本《老子》的分章问题,进而分析《老子》的元气宇宙论及其与黄老道家的关联。清华大学哲学系马兵博士从思想辨析、文本考据、史实分析等多个角度考辨《老子想尔注》“道可道”章佚文的真伪,及其伪造的来源和缘由。关于庄子思想,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论述了《庄子》内篇“忘义”论的三种意涵,进而比较了内外篇“忘义”论的差异。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李元骏老师考辨了《庄子?齐物论》“言未始有常”一语的语法和内涵,认为应理解为:人之言说带出了各人的是非判断,而这些判断并不贞定于一。“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黄燕强副教授从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维度阐发庄子的“忠恕之道”。

四、关于蜀学与道教义理的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梓亭博士立足于蜀地浓厚的仙化风气,对于蜀地著名的严仙信仰与二郎神信仰进行分析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石娜娜博士应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分析唐宋时期二郎神信仰在川蜀地区的形成机制,进而讨论地方文化与区域流动对神明信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刘浩然博士根据明清四川方志记载的二郎神信仰故事,说明方志的编撰者将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结合起来,使地方祠神成为更加符合官方和民众期许的地方保护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教授、高大伟博士通过梳理散布各处的清代巴蜀碑文和文人著作,发现清代巴蜀地区一直在为整合“川主二郎神”信仰、消除其弥散性特征而作种种努力。北京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张兴发主要阐述了净明道的授受体系,从传度仪和奏职仪等两方面介绍了净明道的传度奏职系统。

五、关于佛教与三教合一思想的研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翟奎凤教授研究发现宋元以降的道士、儒家常用“虚灵不昧”诠解“谷神不死”,认为这折射了宋元明清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特色。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刘体胜副教授以憨山和船山的《庄子?人间世》注解为例,探讨晚明三教会通论的两种建构范式。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鞠秋洋博士和文碧方教授认为憨山德清通过对《老子》的佛学解读,将三教统一于唯心识观之下,并强调佛法不离世间法。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王佳副研究员考察了近代以来汉传佛教传戒制度的改革和逐步规范化的过程,阐述了当代传戒活动的特点。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士”文化、先秦诸子的历史哲学、伊斯兰哲学、比较哲学等议题分享了见解。

19日下午,在闭幕式上,陈乔见、张德伟、刘体胜、刘依平等老师分别就各组的会议发言和讨论情况进行了学术总结,景海峰、吴根友、盖建民、何建明、高华平、郭齐勇等老师发表了闭幕致辞。秦平老师主持闭幕式。“诸子学暨萧萐父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学者热情的对话和交流中圆满落幕。

作者:黄燕强(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

文章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