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成素梅教授讲座“量子纠缠支持意识决定论吗?”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4-10

本网讯(通讯员 陈桂梅)2022年4月7日晚,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逻辑与哲学系列讲座”的第20讲通过学术志平台成功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成素梅教授做了题为“量子纠缠支持意识决定论吗?”的讲座,本次讲座由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陈波教授主持,桂起权教授评议,来自全国各地的2500多人在线上参加了这次讲座。

讲座伊始,成素梅教授谈到,近年来,量子纠缠现象得到了实验证实,成为量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将会对人类未来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但它有悖于我们的直觉,很难理解。量子纠缠概念是薛定谔在爱因斯坦等人发表的 “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的启发下,于1935年连续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提出的。他的目标是通过比较经典测量与量子测量之间的差异,来加深人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并且,他首次提出“纠缠”概念来指当两个系统由于受外力作用,在经过暂时的物理相互作用再彼此分开时,我们无法再用它们相互作用之前各自具有的表达式来描述复合系统的态,两个量子态通过相互作用之后,已经纠缠在一起。他指出,一个整体的最有可能的知识不一定是它的所有部分的最有可能的知识,即使这些部分可能是完全分离的,有能力拥有各自的“最有可能的认识”。 这种知识的缺乏决不是由于这种相互作用不能够被认识,而是由于这种相互作用本身。接着,薛定谔设计了“猫”的思想实验来进一步揭示用经典概念理解量子测量时将会出现的悖论或佯谬情况。

接着,成素梅教授谈到,尽管学界对“薛定谔猫”很熟悉,但对薛定谔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和为了什么目标而设计实验却无人问津,这样,就出现了在脱离情境的随意夸大现象,乃至延伸外推出意识决定物质的极端看法。这种观点是以经典观念看待量子现象得出的结论,既是对量子力学的误解,也是对经典信念的挑战。因为“猫”实验中放射性元素何时发生辐射是随机的,我们只知道其半衰期,无法独立于实验对真实发生的情况做出确定性判断,与观察者无关。微观可观察量不一定总是有明确的数值,但宏观可观察量总是会有明确的数值,这是量子力学得出的结果,而不是理解量子力学的前提,不能作为特设性原理来对待。

最后,成素梅教授谈到,量子纠缠现象是态叠加原理所蕴含的。运用量子纠缠或量子理论来揭示意识的机制,有可能是未来的意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目前而言,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是许多工作要做。这个案例表明,原创性的科学假设不是从旧观念中推导出来,不能纳入旧框架中来理解,这种认知是一种洞见;突破性的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一样,依赖于直觉判断,是实践理解的结果,是由问题域激发出来的全息式的认知。这意味着一种嵌入式的体知认识论。

在评议部分,桂起权教授指出,“量子纠缠”疑难是富有吸引力的课题,普通大众都知道的“薛定谔猫”这个“理想实验”只是它的形象化表达。成素梅教授在讲演中,首先从物理思想史的角度,正本清源,非常清楚地解释了薛定谔的真意,正是为了揭示用经典概念去理解量子测量,会导致多么荒谬的结果。在实验中,无论辐射出粒子——猫死,或者不辐射出粒子——猫活,微观-宏观都可以对应起来,宏观上都可以确定地看到的。根据线性叠加原理,量子态的线性叠加的组合,仍然是可能的量子态。然而,猫死与猫活的“叠加态”,不死不活,半死半活,在宏观上却是不可能的。此时微观-宏观对应不起来;其次,成素梅教授立足于物理学本身的证据和理由,论证了将纯粹物理的过程归结为“心灵过程”的“反实在论”观点的荒谬性,把它排除在科学思考的范围之外;再次,成素梅教授分析了EPR悖论的效果的两重性:一方面,暴露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与物理本体论理念太陈旧了,玻尔的量子力学“非定域实在论”超越了爱因斯坦,后者合理解释了量子整体性。另一方面,爱因斯坦的“远隔粒子远程关联性”疑难,刺激和启发了薛定谔,促使他提出“量子纠缠”概念。最后,成素梅教授通过量子思想史与量子哲学的互动,在科学哲学上引出的主要结论都是合情合理的。并向听众很有说服力地表明,大科学家往往就是“哲人科学家”,深刻的哲学思考对科学前沿的创新研究的启发力,而且基础理论研究有可能开发新技术宽广的可能空间。实际上,成素梅教授间接回答了为什么“近期没有出现大科学家”的疑难。

互动环节中,成素梅教授就几位听众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最后,主持人陈波教授对成素梅教授精彩讲座表示了感谢,他指出,关于量子力学哲学的讲演受到广泛关注,两次讲座听众累计超过5500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素梅教授通过讲座向我们生动表明,如何投入一生的时间把一门学问做好,做到专家级的水准。评论人桂起权教授知识丰富,见解深邃,思维清晰,虽年逾八旬,但仍然笔耕不辍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吴昕炜)